黃連
![黃連](/UploadFile/infouppic/85867158.jpg)
花葶1-2條,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針形,三或五羽狀深裂;萼片黃綠色,長橢圓狀卵形,長9-12.5毫米,寬2-3毫米;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6.5毫米,頂端漸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約20,花藥長約1毫米,花絲長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彎。
蓇葖長6-8毫米,柄約與之等長;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毫米,寬約0.8毫米,褐色。2-3月開花,4-6月結果。
根淺,分布于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松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
胚逐漸發(fā)育形成。10~11月間種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種子22.5~37.5kg,用牛馬糞覆蓋。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蔭,3月初出苗,揀去畦面落葉,并除凈雜草。苗期5~6月間應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間撒細碎牛馬糞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傳統(tǒng)的栽連技術都采用搭棚遮蔭,于冬季砍樹搭1.2m高蔭棚,蔭蔽度70%左右,棚內作1.6m寬高畦(廂)。播種后第3年3月間苗圃幼苗已長出4~6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萬株。有用玉米間作與林間栽連技術,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見方,間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喬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營養(yǎng)缽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時,在高畦溝兩邊以株距30cm,葉對葉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葉封壟后即在行間栽黃連。冬季玉米收獲后,用玉米稈編織矮棚,為黃連遮蔭。次年復栽玉米,約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為黃連遮蔭,不再栽種玉米。
黃連收獲后在林間整地,施足底肥,還可再栽連;灌木林栽黃連2~3季后,喬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喬木林下栽連。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蔭技術栽連,不但不影響黃連產量,同時省工、省料、節(jié)約投資,活立木積蓄量比不栽黃連的樹林快1倍。
選擇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力強、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雜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勢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過30度的緩坡地為宜。忌連作。
黃連的種植需選種、育苗、移栽等過程。一般育苗2年后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后前3年,應及時補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黃連,每年除草3或4次。從第2年起,除留種植株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在種植栽培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長要求,調整蔭棚的郁蔽度。
栽種
栽種時期
每年有3個時期可以栽種:第一時期在2~3月雪化后,黃連新葉未長出前,栽后成活率高,移栽后不久即發(fā)新葉,長新根,生長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較好的栽連時間,群眾稱為“栽老葉子”。第二個時期是在5~6月,此時新葉已經長成,秧苗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長亦好,群眾稱為“栽登苗”。但不宜遲過7月,因7月氣溫高,栽后死苗多,脫窩嚴重,生長亦差。第三個時期在9~10月,栽后不久即進入霜期,扎根未穩(wěn),就遇冬春冰凍,易受冰凍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無冰凍地區(qū),才在此時栽種。
準備秧苗
栽前從苗床中拔取粗壯的秧苗。拔苗時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莖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莖放在拇指一面,秧頭放整齊,須根理順,不可彎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時須根多已受損,失去生機,栽后須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頭部1厘米處,剪去過長的須根。如果采用“通桿法”移栽,須根應留長一些,約1.2~2厘米。剪須根后,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干凈,栽時操作方便,根莖易與土壤接觸誘發(fā)新根,同時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時秧苗新鮮,栽后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種,最好當天栽完;如未栽完,應攤放在陰濕處,第二天栽前仍須用水浸濕后再栽。用鉬酸銨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時,能促進幼苗發(fā)根,加速長勢;用高錳酸鉀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時,也有加速發(fā)根和生長的作用。
栽種方法
秧苗須在陰天或晴天栽種,不可在雨天進行,因為雨天會踩緊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漿,不易成活。栽種方法有3種:一是栽背刀,用具為專用木柄心形小鐵鏟。栽時右手握鏟,并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從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隨即將鐵鏟垂直插入土中,深4~6厘米,并向胸前平拉2~3厘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鏟,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鏟背壓緊秧苗。由上至下,邊栽邊退,并隨之弄松畦土,弄平腳印。栽苗不宜過淺,一般適齡苗應使葉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過6厘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為10厘米,正方形栽植,每畝可栽5.5~6萬株。二是栽殺刀,即用鐵鏟壓住秧苗須根直插入土。這種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采用。三是栽通桿,栽時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壓住根莖,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轉,抽出手指,隨即推土掩蓋指孔。此法栽苗較快,成活率也高。
田間管理
黃連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馬糞及熏土稱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種子收獲后及冬季10~11月間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為主,冬肥以牛馬糞及熏土為主,施各肥后應培土。第1、第2年培土約1cm,第3、第4年2~3cm。
追肥前應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雜草,每年應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黃連已封壟,結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連,當年5月種子采收后應揭去蓋棚敞陽,抑制葉的生長,促使根莖充實;林間栽連,栽后第3年開始冬季應修枝亮棚,使蔭蔽度由栽連時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補苗
栽種后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脫窩,栽后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約有10%左右死亡,應及時進行補苗,一般補苗進行兩次,第一次在當年的秋季,用同齡壯秧進行補苗,帶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補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后新葉未發(fā)前。在冬季冰凍較大的高山地區(qū),常把頭年秋季栽種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后要詳細查看,將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內,仍能成活。發(fā)現死亡秧苗應進行補栽。此后若發(fā)現缺苗,應選用與栽苗相當的秧苗帶土移栽,使栽后生長一致。
除草
因采取了苗前除草,故宜與化學除草相結合,在栽種當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葉時,用撲草凈250克、西瑪津25~30克、稻田一次凈(永川產)2包(三種藥施用時,只用其中的一種),與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陰天均勻撒施于畝黃連土中(只算廂面凈面積),用竹竿或樹枝掃落入地中。然后,認真觀察,若有沒有除凈的雜草,人工拔除。
追肥
栽后2~3日內應施一次追肥,用稀薄豬糞水或菜餅水,也可每畝用細碎堆肥或廄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這次肥料稱“刀口肥”,能使連苗成活后生長迅速。栽種當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種后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應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畝用人畜糞水1000千克和過磷酸鈣20~30千克,與細土或細堆肥拌勻撒施,施后以細竹枝把附在葉片上的肥料掃落。秋季迫肥以農家?guī)蕿橹?兼用火灰、油餅等肥料;肥料應充分腐熟弄細,撤施畦面,厚約1厘米,每次每畝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質土或土雜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應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時應從低處向高處撒施,以免肥料滾落成堆或蓋住葉子,在斜坡上部和畦邊易受雨水沖刷處,肥力差,應多施一些。
黃連的根莖向上生長,每年形成莖節(jié),為了提高產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后還應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質土弄細后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約1厘米厚,稱為“上花泥”;第四年撤約1.5厘米厚,稱為“上飽泥”。培土須均勻,且不能過厚,否則根莖橋梗長,降低品質。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礎上,廣大連農為了提高產量,還在每一次除草之后施用化學肥料促其生長。經對比試驗,每次每畝施用50千克過磷酸鈣和10千克碳銨為最佳比例。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抗阿米巴作用
5、抗炎、抗腹瀉作用
6、對心血管作用
7、解熱作用
8、降血糖作用
9、降血脂作用
10、抗氧化作用
11、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12、抗?jié)冏饔?
適合人群
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均慎服。
藥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嘣飩,陰虛津傷者慎用。
藥方選錄
《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疽癤瘡痍及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黃連(去須、蘆)、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小兒積熱亦宜服之。
《傷寒論》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參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直指方》黃連安神丸:治心煩懊依反復,心亂,怔仲,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黃連25克生甘草12.5克。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局方》瀉心湯:治心經實熱:黃連35克。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
《本草經集注》:惡菊花、蕪花、玄參、白鮮;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fā)沖和之氣乎?
《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也。
《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后不眠,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膿?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zhèn)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并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臟冷熱,久下泄?jié)、膿?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zhí)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蛱摱,則不須服。余如《經》。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fā)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云: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jié)菽撗?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fā)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fā),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zhí)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遺》:以姜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fā)揮》:成聊攝云: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fā)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jié)衽c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
《本草經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味厚于氣,味苦而厚,陰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須加引導。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
《別錄》兼主泄?jié)。泄?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名為臟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家之濕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制炒。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節(jié)色黃,中土之制,判為心之用藥也。熱氣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異以入之,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藥性解》:黃連,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主心火炎,目疾暴發(fā),瘡瘍紅腫,腸紅下痢,痞滿泄瀉,小兒疳熱,消中口瘡,驚悸煩躁,天行熱疾。
《本草求真》:大瀉心火實熱。
《得配本草》:黃芩、龍肌、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蠶、白鮮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本草經解》: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其主熱氣目痛也,心主火,火氣熱,心病舍肝,肝開竅于目也,黃連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陰之正脈,出于面,合目內眥,手少陰為心火,火盛,則心系急而淚出;眥傷者,皆心火,黃連清心,所以主之。實則瀉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則肝邪瀉,所以明目也。
《神農本草經讀》: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寒。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目痛,眥傷淚出,明目,除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除濕熱。
《本經疏證》:黃連根株叢延,蔓引相屬,有數百株共一莖者,故名連,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證,如淫瘡黃連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則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從未有新得之病用黃連者。
《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濕熱、郁熱,實有專功。
《本草分經》:大苦大寒。入心瀉火,鎮(zhèn)肝涼血,燥濕開郁,能消心竅惡血,亦瀉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藥用毒性
小檗堿的治療量相當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長期服用也未見任何障礙,一次口服小檗堿2.0g或連用黃連粉100g未見任何副作用。在動物試驗中,毒性也很輕,給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0.01g/kg,亦有測得其半數致死量為0.066g/kg(黃柏或黃連則各為0.52,0.73g/kg)。
貓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嘔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由興奮轉向麻痹,死亡前可發(fā)生驚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堿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四氫小檗堿給小鼠灌胃、皮下及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鹽酸小檗堿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24.3mg/kg。小檗堿最嚴重的毒性為心臟毒性,在臨床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100mg于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現頭昏、氣急、心律紊亂、循環(huán)呼吸吸驟停等,并有死亡病例報道。過敏反應也較多見,小檗堿針劑(0.1%)2~4ml,有出現全身搔癢、蕁麻疹、體溫升高、心慌、關節(jié)疼痛、呼吸迪促、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嚴重的可致血壓下降出現過敏性休克。
沒過多久,黃水壩一帶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種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屬高熱煩燥、胸悶嘔吐、泄瀉瘌疾、腫痛,漸漸地一個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個幸運兒,她沒染上這種怪病,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發(fā)現一種野草的葉邊沿具有針刺狀鋸齒,長有很多聚傘花序,有黃色的、綠色的,也有黃綠色的,好看極了,順手拔起這些野草,乍看草根節(jié)形似蓮珠,或似雞爪,或似彎曲的過橋桿,她興奮地帶回家種在園子里。
黃連每次給花草上肥澆水,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天長日久,野草越發(fā)長得茂盛,蔥綠滴翠。
次年夏天,陶醫(yī)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沒回家,其間,陶幺女也臥病在床,厭食不飲,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頭了。陶醫(yī)生的幾位同鄉(xiāng)好友煞費苦心想盡辦法,也沒治好陶幺女的病。
黃連心想,陶姑娘在園子里種下開黃綠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來試一試?于是他就將那野草連根拔起,洗干凈,連根須葉一起下鍋,煮了一會兒功夫,他揭開鍋蓋一看,鍋中的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
這時黃連拿起湯勺舀了一碗,正想給幺女送去,突然想到,萬一有毒,豈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嘗一下,只要自己沒被毒死,就讓陶姑娘喝這湯。他隨即一飲而盡,只是覺得味道好苦。
隔了兩個時辰,黃連見自己還活著,手腳都動得,話說得,耳聽得,眼見得,方信這野草無毒,這才端一碗讓陶幺女服下,說來也怪,陶幺女喝下這野草湯,病竟然就好了,她對黃連說:“這是一味好藥,就是太苦了。”此時,已暗戀陶幺女許久的黃連聽后黯然神傷地說:“我苦等一個人兒,卻沒等到,也許和我的命一樣苦吧!”
供應黃連素、鹽酸小檗堿97% 黃柏提取物
- 產品規(guī)格:
- 97%黃連素
- 產品數量:
- 800
- 經營模式:
- 生產型
- 執(zhí)照認證:
- 未認證
- 最近更新:
- 2018/2/12 14:53:12
- 經營品牌:
- 西安昌岳
產品名稱:黃連素 英文名稱:berberinehydrochloride 別名:黃連素 、小蘗堿 、小檗鹼、鹽 酸 黃連素 、鹽 酸 小蘗堿 、鹽¥0元/千克所在地:陜西西安
西安昌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人參皂苷ro 胡黃連苷ii 胡黃連苷iii (+)-兒茶素
- 產品規(guī)格:
- 99%
- 產品數量:
- 100
- 經營模式:
- 生產型
- 執(zhí)照認證:
- 未認證
- 最近更新:
- 2019/10/31 15:06:32
- 經營品牌:
- 鄭州豐耀
【中文名】人參皂苷ro 【英文名】ginsenosidero 【cas號】34367-04-9 【分子式】c48h76o19 【分子量】957.10 【外觀】白色¥100元/克所在地:河南鄭州
鄭州豐耀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鹽酸小檗堿(鹽酸黃連素|武漢廠家 18872220817
- 產品規(guī)格:
- 97%
- 產品數量:
- 600
- 經營模式:
- 生產型, 貿易型
- 執(zhí)照認證:
- 未認證
- 最近更新:
- 2016/10/10 8:42:14
- 經營品牌:
- 南箭
鹽 酸 小檗堿 (鹽 酸 黃連素 ) 中文名稱:鹽 酸 黃連素¥432元/kg所在地:湖北武漢
武漢遠成共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總部)